
近年健身熱潮有增無減,即便新冠病毒的危害力道已遠但每個人對健康的追尋卻成為日常。
聽過「藍色空間」(Blue Space)?緣起於都市計畫和都市設計概念,泛指大部分是水體、水道構成的區域,有別於我們熟知「綠色空間」的公園、綠地,兩者都能對人體健康有益。英國BBC科學節目主持人邁克爾·莫斯利醫生(Dr Michael Mosley)就曾表示,每個人每週只要走入大自然、置身綠地兩個小時,就能增進健康,而且這種「健康正能量」具有延續力,甚至一個月都還能感受到。
另外,也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大自然和綠地對人身心健康有所幫助,不但能減壓也能提升免疫力;觀看自然風景還能影響皮質醇、血壓和大腦活動,且能快速產生有益心理和生理的變化。
精選內容
Toggle天生愛好自然,保有持續進化的能力

來自紐西蘭惠靈頓特赫倫加瓦卡維多利亞大學健康心理學研究員凱特‧坎貝爾(Kate Campbell)則提及藍色空間讓人感覺安心,得以遠離日常生活的煩惱。無論是海浪拍打的聲音,或是走在沙灘上,腳趾下沙子的嘎吱聲……都能放鬆身體,告訴大腦是時候該停止運作了;也說,其實人類「天生愛好」自然環境,就是這種與生俱來的傾向,使得人類保有持續進化的能力。
藍色空間或衍生稱為「藍色健康」的概念,約莫出現在10年前左右,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曾採樣2萬人,隨機記錄他們的感受。彙整所收集超過百萬份的問卷後發現,人們在藍色空間中的時間是最快樂的。英國格拉斯哥加里東大學(GCU)的專家則發現,身處藍色空間的時間越多越能降低壓力、焦慮、肥胖、心血管疾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
大自然營造舒適與安全以及鬆弛感

此外研究人員還將人們在藍色空間中度過的時間與體重指數(BMI)的降低和死亡風險的降低做相關比對。是不是很有意思?研究人員之一史密斯也表示,對人類而言,藍色空間是必要的。人們喜歡流水的聲音,喜歡有一個可以安靜坐下思考的空間,一個能讓頭腦遠離日常生活忙碌的地方。藍色空間以透過活動身體、減低壓力,創造社交空間的方式產生對身體健康有益的連鎖效應,連醫生也將藍色空間加入所開立處方箋。
舊時代,人類仰賴大自然供應食物,即便現今都市化,大自然還是持續提供食物,並且還能營造舒適與安全的空間還有一種鬆弛感,而藍色空間會令人感覺彷彿回到家一般。
你喜歡綠色還是藍色,親近山林還是奔往海裡優游?無論哪一種都是遠離都市叢林、避開塵囂紛紛擾擾的好去處。週末假日就帶著一家人出門探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