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不生似乎成為現代女性新生命模式。
根據內政部2023年最新統計數字顯示,台灣單人戶占全台家戶數整體比高達36%,而且成長率更提升至至3.2%。顯見越來越多人選擇獨活。
此外,內政部111年人口統計資料也指出,國人平均初婚年齡又再往後延,男性為32.6歲,女性則是30.7歲,相較於110年,男性為32.3歲,女性是30.4歲,增加0.3歲。
至於生育,女性第一胎為31.43歲,35歲以上則占32.44%,110年則是31.64%。生育年齡也逐步往後挪。
精選內容
Toggle如無意願成為母親,避孕勢在必行
這些數據是否也足以說明,女性終於擺脫傳統必須結婚生子的窠臼,得以全權掌控自己的生命?
也有可能,這些數據顯示女人似乎不再那麼擔心成為高齡產婦可能危及自己和胎兒健康等等問題。
然而,無關乎年齡,只要還沒有意願選擇成為母親,避孕勢在必行。儘管更年期意外懷孕的機率微乎其微但只要子宮仍有卵子排出,就無法排除。
妳用什麼方式避孕?
保險套、口服避孕藥、避孕貼片還是子宮內避孕器?
口服避孕藥恐危害心理健康?!
最普及的方式約莫是口服避孕藥,只是美國相關研究統計顯示,有些女性擔心避孕藥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這是庸人自擾、杞人憂天還是具真憑實據?
在十幾二十歲期間,長期服用避孕藥的美國德州沃斯堡德州基督教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莎拉·E·希爾表示,自己從未想過這個問題,直到服用12年後,決定更換避孕藥之後才恍然大悟。
這番頓悟竟讓她開始探究相關科學原理,更進一步將研究集結成書於2019年出版《避孕藥如何改變一切》。提到避孕藥對自己的轉變,她說自己的生活彷彿從2D的黑白電影跨入全彩的3D世界,變得更為光明、趣味橫生。
這現象也可在社交平台看出明顯跡象,#quittingbirthcontrol等標籤獲得數以百萬的瀏覽量,顯示「避孕藥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議題成為注目焦點的程度。
口服避孕藥處方數量下降趨勢可資佐證
以為社群平台只是人云亦云的跟風潮?其實口服避孕藥處方數量下降趨勢可實質佐證。根據英國「性與生殖健康服務中心」報告表示,口服避孕藥的使用率從2020-2021年的39%降低至2021-2022年的27%。
至於美國則從2002年的31%跌至2017-2019年的24%;加拿大和澳洲則是2006-2016年的23%下滑到2008-2016年的11%。
台灣倒是沒有類似數據,不過衛福部於2025年2月6日公布的「110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的調查統計數字顯示,20-49歲已婚或有穩定同居伴侶且須避孕之女性1,077人,使用口服避孕藥的比例為6%,低於保險套69.8%、子宮內避孕器8.7%。
顯見口服避孕藥並非台灣女性避孕首選,原因可能是認定避孕藥必然會造成噁心、嘔吐、乳房脹痛甚至增加體重、長黑斑等等副作用。
台北婦女保健協會暨台安醫院婦產科陳思銘醫師表示,這些的確是傳統避孕藥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但新型避孕藥已經截然不同,可根據每個女人不同需求選擇合適的避孕藥。
避孕藥丸可改變人的性格甚至人生觀?!
社群平台#quittingbirthcontrol標籤的發文,除了討論對避孕藥的合理擔憂之外,更多是傳遞錯誤訊息,言之鑿鑿的提及將造成精神與生理的各種問題。
這些人可能並無任何醫學背景,有些人甚至鼓勵女性完全放棄避孕。部分學者專家甚至認為這類趨勢是造成英國近期墮胎率激增的原因。
不過避孕藥丸真能改變性格甚至人生觀?或導致嚴重焦慮、憂鬱,更甚的是走極端,結束自己的生命?
似乎沒有明確的定論。
避孕藥丸於1960年於美國面市之初,未及兩年就累積120萬名使用者。而且還具有劃時代意義,象徵女性的性解放和女性自主權;女人不再因為懷孕中止學業、事業。
現今全球約有1.5億女性選擇口服避孕藥避孕,約占全球避孕人口的16%,失敗率僅1%,如果偶爾忘記持續服用的失敗率則是9%。
避孕藥丸危害心理健康,影響模式未明
避孕藥丸目前有兩種,均是人工賀爾蒙所製成。含有雌激素和黃體色的複方避孕藥丸較為普及,另種則是只含黃體素。
避孕藥丸中的賀爾蒙除了對女性身體造成影響,也影響大腦。也有相關證據顯示,的確會危害女性心理健康,只是具體的影響模式尚待釐清。
瑞士巴塞爾大學醫院的婦產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約翰內斯·比澤爾則表示,激素對大腦的影響頗為複雜,有些人反應激烈,有些人可能只是感覺煩躁、焦慮。
避孕藥問世65年以來,相關研究文獻多拘泥於生理方面的改變,較少論及心理。
比澤爾醫生認為問題出在婦產科醫生的培訓中,心理健康始終是精神科醫生的領域,因此婦科醫生對避孕藥的討論主要聚焦在血栓、癌症、不正常出血、體重增加等等。
口服避孕藥與憂鬱症存在關聯性
不過2016年,丹麥有個研究小組發表一篇關於避孕藥對心理層面影響的論文,進而引發更多的研究。
丹麥這篇研究論文,以該國國家健康資料庫資料,透過14年的時間追蹤逾百萬15-34歲女性的心理健康。
相較於從未服用複方口服避孕藥的女性,開始使用六個月的女性,需要開立抗憂鬱藥處方箋的人高出70%,而服用僅具黃體素的避孕藥者則高出80%。
2023年也有另組研究人員分析英國生物銀行中25萬個女性的健康紀錄後,獲得相近的結果。
丹麥研究的主導人提出聲明,服用口服避孕藥的確與憂鬱症相關症狀存在一定程度的關聯性。
迥異結論,停用避孕藥焦慮增加7%
不過也有不同研究結論。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回顧早期的 26項研究後發現,服用僅含黃體素的避孕藥和憂鬱症間僅存在「微小」關聯。
另兩項臨床試驗,受試者包含瑞典200-340位女性,結果顯示,複方避孕藥不會導致憂鬱或情緒惡化。
有些研究更發現停用避孕藥可能導致情緒惡化;2023年一項包含120名奧地利女性的研究顯示,長期服藥者,停藥期間的焦慮感增加7%;負面情緒和心理健康則分別增加13%、24%。
有趣的是,一些研究結果表明,停用口服避孕藥可能會導致情緒惡化。
2023 年的一項研究涉及奧地利 120 名服藥女性,其中一些是長期服藥者在停藥期間,她們的焦慮感增加了 7%,負面情緒和心理健康症狀分別增加了 13% 和 24%。
果然有一種各自為政、各自割地為王的FU。
透過自我觀察,找到適合的避孕法

不過各國的科學家、醫師們並不因此驟下結論,而是持續相關研究,希望終有一天能有明確結論:避孕藥是否真會危及女性心理健康?!
不過對於沒有計畫當母親的人,避孕藥的使用依然是不可避免,如果擔心副作用,專家建議可以自我觀察服用數個月間的情緒變化,如果真的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力,那麼可以選擇其他方式避孕。
花時間自我觀察,多點耐心和細心,一定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避孕方式,而不用擔心因為意外懷孕而迫使自己在無選擇的情況下改變自己的人生、生活。
◎資料來源|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