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多數人不喜歡被貼標籤,但無可否認,標籤也有助於我們釐清一些自己可能不曾察覺的特質。
像是世代?屬於你的是哪一類?X、Y還是Z?
精選內容
Toggle工作或轉職,首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目前縱橫職場的多數該是Z世代,泛指1997-2012年間出生的人。
為何以「縱橫職場」形容?因為根據國發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得知,Z世代就職人口數將在2030年,從2024年的19.4%提升至24.8%。
簡言之,Z世代正逐年提高工作年齡人口占比,可預期對世界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關於職場的樣貌和生態,每個世代各有不同,經濟部營建署網站一篇提及如何招攬和留住Z世代的文章與近期The Conversation網站關於如何幫助Z世代找到有意義的工作力量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Z世代而言,工作或轉職,首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還有薪水是否優渥。
70%將薪資列為下份工作首要目標

不同於X、Y世代,Z世代經歷2007-2009年的經濟大蕭條以及導致經濟崩盤的新冠疫情洗禮,必然深深影響其對於工作、生活甚或生命的想法。
像是更關心性別平權、氣候變遷、多元價值等社會議題,多數捨棄紙本閱讀,只使用電子設備。
相關議題,國外有幾項關於Z世代的重要統計數字:
1、目前占世界人口的30%,預計2025年將占勞動力的27%。
2、77%優先考慮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3、70%將薪資列為考慮下份工作首要目標。
4、72%有可能因雇主沒提供彈性工作政策而離職或考慮離職。
5、61%於過去兩週感到「緊張、焦慮或憤怒」。
6、45%自覺心理健康「極好」或「很好」。
7、41%希望有天能有棟房子。
54%每天耗4個小時在社群媒體

至於數位世界相關統計數字則有:
1、98%有智慧型手機。
2、73%使用智慧型手機上觀看影片。
3、超過一半(54%)的Z世代,每天在社群媒體上耗掉4個小時以上;88%用於YouTube。
4、最常使用的社群平台占比則是,76% Instagram、68% TikTok、67% Snapchat、49% Facebook,47% Twitter。
男性較常使用 YouTube、Twitter、Discord、Reddit和Twitch。
女性較常使用 Instagram、TikTok、Snapchat和Facebook。
這些指標數據也顯示,除了求職或轉職首重工作與生活平衡和優渥薪水,高度使用數位科技和社群媒體,與人互動不限於虛擬或真實世界,對他們而言同樣重要。
相較於XY世代,顯得更為務實、重視個人價值也更關注社會議題。
70%無意留任者是為了實現職涯發展

對於企業主而言,該如何善用Z世代特質,為自己產業注入活力、大幅拓展產值效益?
也許可從下列相關離職數據看出端倪:
1、公司缺乏適當管理能力,離職可能性增加4倍。
2、工作出色但感覺沒被認可,另謀高就的可能性為一般員工2倍左右。
3、提出工作建議未得到相對回應,留任性降低16%。
4、入職前清楚說明工作內容,留任性增加23%。
5、70%以上無意留任者,離開是為了實現職涯發展;54%則感受不到晉升和未來發展。
6、相信公司有比利潤更高的目的,留任性高出27%。
7、同事間缺乏尊重,離職性高於26%
8、61%對工作感覺滿意,在於與高階主管間的信任。
9、支持遠距的離職率相較於不支持者低25%。
10、職場包容性和多樣性成為67%換工作的重要指標。
這些與The Conversation提出相關研究顯示「認為工作具意義的Z世代,對工作的滿意度越高,工作效率也提高;漠視意義的需求導致流動率增加、悄悄離職的可能性」結論,不謀而合。
瞭解自己是誰、看重什麼、有何優缺點

一項透過訪談Z世代專業人士後的分析結果顯示;對Z世代而言,所謂有意義的工作具有三個關鍵,分別是——瞭解自己是誰、自己看重什麼、認知自己的優缺點。
此外也發現,這類的自我意識或者該說察覺,成為高效工作能力、敬業工作態度的有力工具。
此外, Z世代專業人士喜歡同溫層,想要與價值觀一致或相近的人為伍,因此專注於培養特定職位的目標感。如在時尚領域擔任銷售工作的受訪者,對他而言,讓事物變得美麗就是他的生活!
這種工作目標或者該說生活價值,讓他不拘泥於某項單一特定工作,舉凡可以讓事物變美的工作都是他願意投身努力的事業。
還有為工作增加價值感,讓Z世代感到被認可、自己的工作表現具一定的影響力。方法很簡單就是「讚美」甚至「加薪」,如果兩者並進,可同步滿足精神與物質的需求。
溝通無誤,相關建言可得到實質回應

至於工作的完成度則與同事間的關係存在高度影響力。受訪者清一色在意自己與管理階層、同事間是否關係融洽、可以相互合作和支持。
尤其是長時間工作者,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有人與自己並肩作戰,那種歸屬感會更為強烈。
此外是否溝通無誤,相關建言可以得到實質的回應,對於Z世代也非常重要。
更有出人意表的結論是他們其實願意承擔失敗的風險,只要是在一個安全的空間。換言之,只要賦予他們合理的薪資和福利,Z世代肯學習、願意成長,讓自己擁有專業技能。
你身邊也有Z世代的同事或工作夥伴甚至生活伴侶?也或者位居要職,得帶領Z世代衝鋒陷陣?
也許這些數據、研究所顯示的一些結論能有助於你更能在職場中優游自在,或者領導有方,一次又一次開疆闢土,開拓屬於自己的江山。
探勘深藏的內在,怎樣才是有意義的工作

然而無論哪一個世代,工作的意義如果單純只適用於餬口、維持生計,那麼的確很難突顯具價值的創造力,儘管每個人對價值各有不同解讀,但日復一日只為五斗米折腰的日子,光想像就讓人氣餒。
為了生存,工作是必須的,在必須之內,我們是否可以做些什麼,打破單純的必須性?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意義。
相關統計數字或建議都只是一種參考或是引導,最終還是需要深入探勘自己深藏的內在,究竟怎樣才是有意義的工作,能對自己產生正面、積極的力量。
就從現在起,慢慢思索,無需太急著找出答案,只要起心動念,答案自然就會浮現。
◎資料來源|The Conversation、經濟部產業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