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還不認識她,那麼即將於3月15日於富邦美術館盛大登場的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I have been to hell and back. And let me tell you, it was wonderful.)展覽將是最幸福又完整的藝術饗宴。
精選內容
Toggle以新的角度詮釋布爾喬亞生活和創作
「講述自己的故事才會顯得有趣。別讓嫉妒纏身,別被成功和金錢迷惑。別讓任何事情橫梗於你和工作之間。」
(Tell your own story, and you will be interesting. Don’t get the green disease of envy. Don’t be fooled by success and money. Don’t let anything come between you and your work.)
被譽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的她,展覽涵蓋全球,包含美國、英國、德國、瑞士、瑞典、澳洲、奧地利等國,而2024年9月底於日本森美美術館的展覽更吸引超過20萬人前往朝聖!
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巨型蜘蛛雕塑。富邦美術館更在展覽之前暫時休館,讓人忍不住引頸期待展覽開幕。目前已知展覽將規劃成三大區域,分別為「第一章:不要遺棄我」、「第二章:剛從地獄回來」及「第三章:天空的修復」。
展覽將以新的角度詮釋布爾喬亞生活和創作,展出其終其一生70年創作生涯中60多件作品,素材更涵蓋裝置藝術、雕塑、繪畫和素描。尤其繪畫部分,更特別展出鮮少為人所知的畫作,更遑論代表性的巨型《蜘蛛》!
創痛、創傷多數是藝術家的養分
XIV牢房(肖像),2000年〔Cell XIV (portrait), 2000.〕
「情感何時形諸於身體?身體又何時變得情緒化?兩者之間不過是一種輪迴循環的迴圈。」
(When does the emotional become physical? When does the physical become emotional? It’s a circle going round and round.)
創痛、創傷多數是藝術家的養分,布爾喬亞也有屬於自己的傷痕。
出生於法國巴黎,布爾喬亞是家裡第二個孩子,父母則是專門修復掛毯的專家。年少,她曾在父母修復的其中一幅掛毯底邊補上一隻腳,該可稱為她的藝術首作。
她曾自述是父親最鍾愛的女兒,但父親卻出軌與她的英語教師有了婚外情,母親遂帶著她與姊弟三人離開巴黎,避居法國南方。
母親因肺氣腫於1932年離世,布爾喬亞無法承受喪母之痛而跳河輕生,幸得父親救回。
就讀巴黎索邦大學的她,原本主修數學和幾何;這些科目讓她感覺安心,因為深具規則,無人可改變。
母親的離世讓她重新省思,遂轉學至美術學院,拜立體派畫家費爾南·雷捷為師,期間結識許多現實主義畫家。
雕塑則聚焦身體與建築物融合或露出
Nature study, 1984-2002.
與美國藝術史家羅伯特·戈德華相識相戀後走入婚姻,偕夫婿一同返回美國紐約定居。藝術才華洋溢的兩人,很快獲得藝評界認同。布爾喬亞在1945年舉辦首次個展;1949年則展出首批雕塑;1950年代期間,她選用乳膠、橡膠、水泥等特殊材料展開一系列實驗藝術創作。
1970年代,她在美國藝界佳評如潮,更屢屢獲獎,如法國文化部國家雕塑大獎(Grand Prix National de Sculpture)(1991年)、美國國家藝術獎章(National Medal of Arts)(1997年)及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egion of Honor)(2008年)等重要獎項。
早期布爾喬亞的畫作著重空間關係;雕塑則聚焦身體與建築物融合或露出,此等創作核心可從1947年發表的雕刻系列作品《他在寂靜中消失》中窺見,然而如果深入剖析、探究則可發現,其實在她早期畫作《女人-房子》中已昭然若揭,1983年《高明的說謊者》又再度現身。
創作主題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
In and Out, 1995
至於她對父親的憤恨之情,可從《名流》看出,而1974年《父親的毀滅》更透過描繪血紅色的圓形突起物朝向觀眾生長樣態大大剌剌彰顯,且類似的球狀物更恆常出現於1970年代的多數創作,如《盲人的皮膚》(1984)、《雌狐》(1985),而那圓形讓人想起人體器官。
布爾喬亞投身藝術創作70年間,她從不自我設限,勇於探索許多主題,如家庭、性、身體、死亡和潛意識等等,也強化二元對立的關係張力,如男與女、被動主動、具象抽象、意識與無意識等等,這類對立關係也很常齊聚於同一作品中。
她曾提及,這些創作主題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儘管有段時間,她的作品經常和抽象表現主義創作者一起展出,但屬於她的創作橫跨超現實主義、女權主義藝術,因此從未正式被歸類為特定類型的藝術家。
而在夫婿於1973年離世後,她也成為女權運動的支持者,更參與示威遊行。
對她而言,耽憂和懼怕就是痛苦
The Woven Child, 2002.
至於使用大理石素材的雕塑創作則開始於1980年代,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就是1984年的《眼:透視自然》,她以一塊粉紅大理石雕刻成一張有兩顆突出眼球的痲臉,安放在一個用木頭/金屬的底座。
而1980年代末期裝置藝術作品代表作則是《細胞》系列,她在一個單人封閉空間,放置一張破舊鐵床、桌椅、雜物,讓人感覺極端不舒服。
她曾道,每一個《細胞》企圖處理的是耽憂與懼怕的情緒,對她而言,耽憂和懼怕就是痛苦。
對於聞名於世的代表雕塑《蜘蛛》,其實就代表著母親,對她而言,母親如蜘蛛般聰明、具耐心、乾淨、有用。
她在1981年獲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1982年於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作品回顧展。2010年5月31日,因心肌梗塞而離世,最後一件藝術作品則完成於辭世前一週。
從天堂回來,地球還是很精采
這次展覽的副標題「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源於她晚期於手帕上刺繡作品。
藝評家提及,這句話隱喻她是於逆境中僥倖存活的倖存者。
如是你,又會作如是想?能從地獄回返,的確是倖存者,至於「太精采了」是指經歷很棒或是能夠重返人間,抑或是兩者皆有?
也許只能親眼欣賞她的藝術創作,才能真正感受布爾喬亞的本意,抑或是可從中反推自我,釐清自己對世界、生命歷程不同層面的體悟。
屆時或許你也能大聲宣告,我剛從天堂回來,順便說一句,其實還好,地球還是很精采!
【展覽資訊】
⇨路易絲·布爾喬亞: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
⇨日期:2025/3/15(週六)- 6/30(週一)
⇨地點:富邦美術館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79號
⇨官網:https://www.fubonartmuseum.org/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