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無法分解卻能入侵大腦?!

PhotoByAnnaShvetsFromPexels

提起塑膠,相信每個人每天一定會使用或接觸。

像是一早起床刷牙用的漱口杯?牙膏?牙刷?或是出門搭車的捷運卡?響應環保使用的隨身杯/水壺?梳子?原子筆?

應該是無所不在,是嗎?儘管環保已然深植人心,但依然無法阻斷塑膠的存在,只是多寡問題。

更駭人的是塑膠竟然也入侵我們的大腦!!

2014年世界海洋存在15-51兆個微塑料顆粒

PhotoByJörgFromPixabay

這是近日「今日醫學新聞 (Medical News Today)」網站一篇文章提及一則發表於《大腦醫學》期刊上微塑料與健康之間的相關研究討論。

「微塑料」首次出現於2004年,由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生物學家理查·湯普生教授所提出。根據評估,2014年的世界海洋共存在15-51兆個微塑料顆粒。

很龐大的數字但是否缺乏具體性?也許換算成重量會更容易感受;15-51兆=93,000-236,000公噸。

是否很有感?關於存在海裡的微塑料多寡。

奈米塑料微小,可穿過細胞膜造成危害

PhotoByCupOfCoupleFromPexels

微塑料也分級別,有初級、二次還有奈米等等。

初級通常是刻意製成,常見於洗面乳、化妝品。另外我們常用的去角質洗手乳、臉部磨砂膏也摻雜微塑料,用來取代傳統的燕麥片或磨石。

二級則是較大的塑料廢棄物分解而成。它們歷經物理、生物和化學光降解,逐日逐日被分解成肉眼無法辨識的大小,這過程也稱為「破碎化」。

至於奈米,大小約為1微米或小於0.1微米,是微塑料破裂過程的短暫副產品。肉眼無法看見卻能透過螢光辨識、量化。

奈米因為太小可穿過細胞膜進而影響其功能,因此被認為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

血液中的微型塑料會危害心臟健康

PhotoByNataliyaVaitkevichFromPexels

更有相關實驗證明,奈米塑料可穿透魚的上皮組織,在膽囊、胰臟和大腦等器官中積累。而《大腦醫學期刊》上的討論則進一步顯示,微塑料的確也不著痕跡侵入人體細胞中。

一如我們所熟知,塑料無法完全分解消失,只會慢慢破裂化成越來越小的碎片。也因為夠小,所以更容易悄無聲息地被地球上的動植物吞食或吸入。

儘管相關研究比例偏低但的確可實證血液中的微型塑料會危害心臟健康。此外科學家也在肺部發現微塑料的蹤跡,相關證據也顯示它們可影響人類的生育能力和腸道微生物組。

 2024 VS.2016年離世者,腦中微塑料多出50%

PhotoByKetutSubiyantoFromPexels

2025年更有新的研究發現,人類大腦的微塑料數量已遠遠超過身體其他器官。

研究舉2024年逝世的人為例,他們大腦中存在的微塑料數量比8年前去世的人多出50%!

那麼,我們該如何預防讓越來越多的微塑料偷偷潛入我們的身體?

減少飲用瓶裝水。根據《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一篇研究報告曾提及,從瓶裝水改喝自來水,微塑料的攝取量可從每年的9萬降至4千。

以瓶裝水為例在於同項研究中發現,瓶裝水是微塑料大二大來源,冠軍則是我們賴以維生的空氣,至於第三位則是海鮮。

根據研究者的說法,這三類占人類攝入微塑料的大多數。

水煮沸再用咖啡過濾器過濾,可去除微塑料90%

PhotoByCherishaNormanFromPexels

研究精神滿滿的科學家也透過另項研究找出雖然耗時但卻更簡單的方式可減少水中微塑料的方法。

那就是將水煮沸後再用咖啡過濾器過濾,可去除水中高達90%的微塑料。

這是否意味喝黑咖啡也能減少食入微塑料?

那麼愛喝茶的人是否也是如此?實驗發現,如果用95°C熱水浸泡茶包,那麼則會釋放高於140億的微塑料。問題出在茶包上,雖然它是紙製品。

想避免這問題,可改喝散裝茶或用茶漏沖泡。

不過這項研究遭美國茶葉協會抗議,表示茶包包裝紙會釋放微塑料一事缺乏足夠的證據。更強調希望向所有消費者公開聲明,茶包裡的茶是安全的。

愛喝茶的你會因此拒喝茶包或者沒當回事,只要好喝就可以。

減少家中塑化物,多掃地使用吸塵器除塵埃

PhotoByLilianaDrewFromPexels

此外還可以減少家中的塑化物,避免讓自己暴露在塑化物之中。

舉凡尼龍或聚酯纖維所製成的衣服、家具、窗簾、地毯、墊子、玩具、毛巾、床上寢具等等,這些物品都會釋放微塑料。

此外經常性的掃地或用吸塵器清潔塵埃也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此外研究微塑料汙染長達15年的研究博士也建議,可在洗衣機和烘衣機上安裝微纖維捕集過濾器,也盡量選用天然纖維製成的家用紡織品。

餐廚具也少用塑膠製品。尤其透過微波加熱食物,微塑料也會滲透入食物。甚至砧板也是。同樣的還是盡量選用自然材料製成的器皿,如玻璃、木材、竹和棉花。 

減少使用美容產品,降低塑料包裝製造量

PhotoByMiriamAlonsoFromPexels

還有減少使用美容產品。因為它們無論包裝或產品本身或多或少或根本完全就是塑料。尤其包裝類更是禍首,根據統計,僅2018年,美國美容行業產生高達79億剛性塑料包裝單位。

所謂剛性就是指物體是否容易發生變形的強度,剛性越大越不容易變形,反義詞則是柔性,柔性越大越容易變形。

儘管這個數據令人擔憂但是環保愛地球的思想其實已經深入人心,只是如何實行得更徹底才是關鍵。

像是台灣處處可見人人攜帶隨行杯,只是這些杯子的材質以及耗損率是否也能更環保?尤其有些產品包裝強調使用可分解的材料,但並未說明如何分解?或得處於哪種情況下才能分解。

根據研究也發現,材料的厚度和所處的環境對能否分解具有重大影響力。

落實體內環保也是照護身體健康的重要手段

PhotoByAlexGreenFromPexels

看來微塑料似乎已經無所不在,也許假以時日會有更多研究出現,除了預防他們滲入身體在器官裡積累之外,也能找出更有效的應對方式。

而我們能做的也是盡量落實外在用品的環保,此外體內的環保也是照護身體的重要手段。

那就是吃原型食物、少鹽低油,蔬果與肉類均衡,不忘定期運動也需要好好照護心理的健康。

從現在開始,讓環保一路由外而內,健健康康迎向每一天!

◎資料來源|今日醫學新聞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