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滾動也讓心情跌入世界末日?!

PhotoByHảiNguyễnFromPexels

滑手機是日常,只是你都滑了些什麼?

社群平台、購物網站還是不同類型的新聞報導?

負面新聞讓人悲觀或變更積極?!

近日沸沸揚揚的是因流感驟逝的藝人,除了引爆一波搶打流感疫苗的熱潮,還有樹葬、遺產、親子權,當然還有人性的探討!

相信應該會持續占據新聞版面好一段時間,只是瀏覽這類「負面」(未必指不好而是可能不是歡樂、愉悅、積極等等面向)是否也讓你的情緒深受影響?可能更趨悲觀或者因此想更積極面對人生?

臨睡前滑一下竟變成線索追追追

PhotoBySHVETSProductionFromPexels

近日“ The Conversation”有篇報導提到,當新聞讓人感覺壓力之際,如何在獲取資訊和瀏覽負面新聞之間取得平衡?

文中提起,源於臨睡前瀏覽自己最愛的社群媒體,忽然瞥見吸睛標題,心想到底發生什麼事?

於是產生了點線面的效應,本來只是臨睡前的一個小動作,竟然鋪天蓋地,演變成彷彿研究論文般,持續追索真相,心情也跟著起伏跌宕,搞得自己緊張兮兮,再也無法放下手機。

藝人驟逝就是其一,南部連環殺手的新聞也讓人膽戰心驚,不由想起「七十從心所欲」,老翁的確身體力行,順從自己的想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是卻忽略「不逾矩」三字!

晉身末日滾動,兼善天下行列?!

這種無止盡閱讀壞消息的報導被稱為「末日滾動」(Doomscrolling) 。美其名也許可稱之為「兼善天下」但有時候「獨善其身」可能更適合現代的資訊浪潮。

「知道世界或者身處的地方正在發生什麼」可能意味著關心但也可能單純只是八卦,如果它讓你感覺踏實,那麼無須到七十也可以隨心所欲,但同樣需要提醒自己不逾矩,但如果只帶來負面影響,那麼就該考慮如何戒除。

“ The Conversation”提到,就像我們可以選擇健康飲食,對於新聞的篩選也能如法炮製,畢竟壞新聞也會對心理健康造成損害。

觀看負面新聞增加焦慮、悲傷情緒

PhotoByIvanSamkovFromPexels

英國薩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心理學教授就曾進行一項研究,讓參加者觀看由「正面、中性和負面面向」組成的電視新聞。結果顯示,觀看負面新聞節目者,其焦慮、悲傷的情緒相對增加,且對世界懷抱災難性的想法。

而文章面對如何篩選新聞也提出建議,先試問這些新聞會改變自己能做的事?也提及,我們之所以如此關注新聞,只是潛意識希望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取得控制權。

數位日落( Digital Sunset)可讓大腦休息

可以試試選擇值得信賴的媒體,而不是被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所左右而閱讀推介的內容。一如堅持健康飲食計畫,只是健康的目標是大腦和思考。

也可觀察自己面對負面新聞的感受,一旦出現焦慮或感覺不安痛苦,就是到了需要杜絕,讓自己休息的時候。

另外,也可控制自己瀏覽新聞的時間,只在某一個時段、規範某個長度,也可實施所謂的「數位日落」( Digital Sunset),就是停止瀏覽新聞和社群媒體的時間,建議最好在臨睡前一兩個小時,讓大腦有時間可以消化吸收這一整天所學習或經歷的人事物,而不會影響睡眠。

在新聞報導加入希望、動力和尊嚴氛圍

PhotoByHONGSONFromPexels

這是一種有限制的戒除,但也有人更為澈底,選擇全面迴避新聞來避免大量的負面新聞。

為期5年(2017-2022)的研究顯示,目前選擇迴避新聞的人數正在增加,2022年約有38%的人承認自己有時或經常主動迴避新聞,這比例高於 2017年的29%。

有位記者面對這等情況提到,其實身為新聞從業人員,自己也在苦苦掙扎,儘管不願承認但也無法否認,這類負面新聞通常會因為想搏取更多閱讀流量而趨於渲染,因此他也試著調整,透過在報導中加入希望、動力和尊嚴等等,讀者就較不容易因為閱讀而受挫、感覺無助,進而全面杜絕。

世界始終存在不因好壞消息而有所改變

世界始終存在,變化也從未停歇,不會因為好壞消息而有所差異,重點在於自己如何以更好的心態面對。這是” TheConversation”提出的建議。

也提及知道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並不表示一定要追索事情脈絡直到最後一刻,只要適時知道並且可以從中有所得便已足夠。

近來的壞新聞給了你怎樣的體悟?

一旦身體有異狀就要更加注意,千萬不要逞強?

一早立好遺囑?規劃好身後事?

珍惜所愛,即便平日可能累積不少小怨懟?

財不露白?取財有道?情感關係不該複雜?盡量不牽扯金錢……

也許無論是什麼,都要在每一個事件或新聞中,有所省思,藉此提醒自己擁有更積極正向的生活。

生命可長可短,如何擘劃屬於自己的健康人生,其實的確是擁有某個程度的掌控權,就看你如何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資料來源|TheConversation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