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一旦上了年紀,身體機能也會逐漸退化,有些有跡可循可對症下藥甚至事前預防,但仍有些依然處於未解之謎。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就是其中之一。
精選內容
Toggle全世界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早期症狀為喪失短期記憶,也就是想不起來最近發生了什麼事;隨著病情逐漸加重,可能出現語言、定向、自能障礙等等問題,像是經常迷路、情緒失控、生活無法自理……最終喪失身體機能而離世。
常有許多人以為失智者就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其實不然,它只是其中一種,另有血管型失智症以及巴金森氏症失智症。
根據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出版的「公共衛生領域應對失智症全球現況報告」得知,全球失智者人數已超過5千5百萬名,預估2050年將可能增加至1億3千9百萬人。2019年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更在全球失智症報告中指出,全世界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
是不是讓人怵目驚心的數字,而其中罹患阿茲海默症者最多,占比為56.88%。
科學家仍無法找出阿茲海默症肇因

而衛福部也在2024年3月下旬公布台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目前全國社區65歲以上罹患失智症的人約占7.99%,換言之,每100位65歲以上的人就有8位可能罹患失智症!
在邁入高齡社會的年代,無論是失智症還是阿茲海默症都讓人很難不擔憂,無論是患者還是照護者。
截至目前為止,科學家仍無法找出造成阿茲海默症的真正成因,然而透過越來越多的案例、經過長久的研究後可確認,基因是重要關鍵。
目前美國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和其他機構都往基因觀點努力深究中,希望能早日找出真正的肇因。
而同樣尚無解藥但已經確認肇因的病症則是肌肉萎縮症(Muscular dystrophy)以及亨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兩者都是單一基因異常導致。
2014年實驗藥物Gantenerumab未達預期成效

不過最近臨床實驗卻有新發現,一度停產的實驗性藥物Gantenerumab可能減緩阿茲海默症認知能力下降問題。
Gantenerumab是羅氏藥廠與 MorphoSys 共同研發製造的實驗藥品,但在2022年11月被爆出其3期臨床進展結果,未能如預期般改善病人認知功能衰退問題,使得股價倏忽之間狂跌3.8%!
實驗始於2014年,透過全球性、隨機、雙盲和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遴選近2000位罹患阿茲海默症導致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者參與研究,以1:1的方式,每兩周一次,分別使用510克Gantenerumab或安慰劑。
再以臨床失智評估指標(Clinical Dementia Rating-Sum of Boxes, CDR-SB)測試記憶、定向、判斷、解決問題能力、社交能力、家庭、喜好和個人照顧等等面向。
評估方式為治療 116 週後測試病人的臨床失智評估指標(Clinical Dementia Rating-Sum of Boxes, CDR-SB)。 CDR-SB 衡量六個領域的認知和功能變化,包括記憶、定向、判斷和解決問題、社交能力、家庭和愛好以及個人照顧等面向。儘管仍顯示相關成效,但未能達到預期目標。
但時隔10年後的現在,卻有實驗數據顯示,Gantenerumab可減少大腦中β型澱粉樣蛋白神經炎斑塊的積聚,而這正是阿茲海默症的標誌之一。
藥物治療8年,出現症狀風險降至50%

β型澱粉樣蛋白神經炎斑塊是毀損腦部功能的殺手,導致記憶力喪失。
不同於肌肉萎縮症、亨丁頓舞蹈症患者,確診後的平均壽命為15-20年,阿茲海默症病情惡化極速,通常只有3-9年壽命。
這也是研究人員積極尋找減緩病症的治療方法的原因。
這次的臨床實驗同樣也採用常見的隨機與安慰劑對照研究,評估Gantenerumab對早發性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影響。
方法為透過監測參與研究的73位、具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罕見遺傳基因突變的人其認知能力變化,再以頭部電腦斷層攝影、血液生物標記(Biomarker,泛指血液中某種蛋白質,透過測量可顯示是否罹患某種疾病或嚴重程度)追蹤研究過程中疾病發展的狀況。
其中22位,初始並無任何認知能力問題,但接受Gantenerumab藥物治療後8年,出現症狀的風險從100%降至50%,而頭部電腦斷層也顯示β型澱粉樣蛋白神經炎斑塊累積明顯變少。
無法避免小腦出血、腦腫脹等等副作用

β型澱粉樣蛋白會引起發炎、干擾細胞相互傳輸,最終殺死神經元;透過清除,Gantenerumab能有助於保護大腦,只是無法逆轉已經造成的部分,因此早期預防甚為重要。
此外,Gantenerumab還能穿過血腦屏障,阻止許多藥物和有害物質到達大腦的保護屏障,也是這樣的能效讓它可以直接處理澱粉樣斑塊。
只是依然存在無法避免的副作用,最新實驗發現,27%的參與者小腦出血、30%腦腫脹、6%出現鐵質沉積症。
儘管參與者並無人因嚴重腦出血或治療而死,但這些副作用仍不能輕忽,必須透過電腦斷層持續監測。
其他需要注意的部分,在於目前並無相關數據顯示,即便減少β型澱粉樣蛋白神經炎斑塊,對於改善記憶力和思考能力的助益有多大。
而即使Gantenerumab最終顯示對治癒或減緩阿茲海默症有實質療效,但過高的生產成本,就算獲准生產上市,也可能難以廣泛被使用。
生物標記檢測有助更快識別高風險族群

不過研究學者也指出,因為研究樣本量少,還是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有較明確的脈絡,但實驗結果也突顯早期診斷的重要性,針對β型澱粉樣蛋白神經炎斑塊的療法,對於阿茲海默症的早期階段、在出現嚴重腦損傷前效果最好。
而生物標記檢測(包括血液檢測和腦部掃描)技術的的進步則有助於更快辨識哪些人屬於高風險群,也能因此幫助更快地識別高風險族群。這將提高Gantenerumab實驗藥物的有效性。
歷經2014年不如預期的臨床實驗而於2022年停產的乖舛命運,希望這些新數據或許能力挽狂瀾,讓Gantenerumab有機會再度面市,使深受阿茲海默症之苦的患者和照護者得以有機會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這無疑是人類的一大福音。
◎資料來源|台大醫院神經部、THE CONVERSATION